这个80后兴宁人非常厉害,来认识一下:廖胜才,博士,1982年出生,兴宁市合水镇霞洞村人。
2024年面向开放复杂环境的跨时空行人关联的专题论坛中嘉宾介绍显示:
廖胜才,博士,起源人工智能研究院(IIAI)主任科学家,IEEE高级会员。2005年获中山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学士学位,2010年获中科院自动化所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博士学位,2010年至2012年任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后研究员,2012-2018年间在中科院自动化所历任助理研究员、副研究员。廖博士主要从事模式识别和计算机视觉方面的研究工作,特别是人脸和行人检测与识别、分析与生成,和智能视频分析。在国际主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,论文被引用20000余次,H-Index 52。其代表性工作、发表在国际顶会CVPR2015上的LOMO+XQDA是行人再识别和度量学习的代表性算法,被国内外学者引用2400余次,并在2015年最具影响力的CVPR论文中排名第11。曾担任IJCB 2022程序主席,ICPR、ICB、CVPR、ICCV、ECCV、NeurIPS、WACV等主流国际会议领域主席, IEEE TIP和TMM副主编,IEEE T-BIOM客座副主编,和Springer《生物特征识别百科全书》助理编辑。曾获得ICB 2006优秀学生论文奖,ICB 2007最佳论文奖,北京2008奥运会突出贡献奖(人脸识别电子票证系统),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(排名第5)。此外,还获得IJCB 2014最佳审稿人奖、CVPR 2019和CVPR 2021杰出审稿人奖;指导学生获得ICB 2015和CCBR 2016最佳学生论文奖;荣获CVPR2017行人检测竞赛冠军和ICCV2019黑夜行人检测竞赛冠军。
另中科院大学官网资料显示:
廖胜才,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特聘青年骨干,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,IEEE高级会员,CCF计算机视觉专委会委员。2005年中山大学数学系本科,2010年中科院自动化所博士,2012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后。长期从事模式识别和计算机视觉方面的研究工作,侧重于图像视频分析领域,特别是人脸检测与识别,物体检测与识别,行人再辨识,和智能视频分析与监控。已发表论文80余篇(包括13篇CCF A类论文,3篇TPAMI,4篇获奖论文),论文被引用超过6000次,其中10篇超过200次引用(4篇第一作者)。曾担任ICPR、ICB等主流国际会议领域主席,Springer《生物特征识别百科全书》领域编辑,ICCV、CVPR、ECCV等顶级国际会议程序委员,IEEE TPAMI、TIP、TNNLS、IJCV等顶级国际期刊审稿人。因在人脸识别领域的突出工作,获得ICB 2006优秀学生论文奖,ICB 2007最佳论文奖,被2008北京奥运会安保部授予突出贡献荣誉(人脸识别电子票证系统)。此外,还获得IJCB 2014最佳审稿人奖,指导学生获得ICB 2015最佳学生论文奖和CCBR 2016最佳学生论文奖,ECCV 2014 VOT视觉目标跟踪竞赛第4名,ICB 2016监控人脸识别竞赛第3名,CVPR 2017 MOT行人检测竞赛第1名。201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。2024年入选2025 IEEE Fellow名单。
(注:IEEE 是国际性的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工程师学会,IEEE Fellow 为该学会最高等级会员,是 IEEE 授予成员的最高荣誉,在学术科技界被认定为权威的荣誉和重要的职业成就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