丘成桐(梅州籍)受邀参加观礼九三阅兵!独家专访…

mz168 已认证 发布时间:2025-09-04 21:32:45

“我对于抗战有着深厚的感情,这源于我父亲的经历。他曾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,但抗日战争一爆发,他立即放弃学业回国投身抗战。我父亲那一代人,在国家积贫积弱、科技落后的艰难时期,依然坚持信念。这段历史让我明白,中国人民只要团结一心,必定能取得胜利。”丘成桐说。


9月3日,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。在受邀嘉宾中,国际知名数学家、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。这位在数学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学者,见证了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刻。

丘成桐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。受访者供图


仪式结束后,丘成桐接受了封面新闻记者的独家专访,分享了他对阅兵仪式的震撼感受,并强调了基础科学在国家安全中的战略价值。他指出,尖端武器的研发无一不依赖于数学、物理等基础学科的支撑,没有基础科学的原始创新与深厚积累,国家就会面临技术受制于人的风险。


参加阅兵有何感受?


封面新闻:作为蜚声国际的科学家,在现场见证这场展现国家实力与和平意志的盛大阅兵,您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?有没有哪一个瞬间特别让您感动?


丘成桐:能够受邀参加这场盛大的阅兵,我感觉十分荣幸和激动。我对于抗战有着深厚的感情,这源于我父亲的经历。他曾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,但抗日战争一爆发,他立即放弃学业回国投身抗战。他奔走于中国南部多地,全身心投入救国事业。虽然生活清苦,但他从未后悔,始终将国家安危置于个人利益之上。我父亲那一代人,在国家积贫积弱、科技落后的艰难时期,依然坚持信念。这段历史让我明白,中国人民只要团结一心,必定能取得胜利。


阅兵场上,人民军队的表现令人振奋,队列整齐划一,展现出严明的纪律和高昂的士气。各类先进装备,新型的导弹、战机等都集中亮相。这些壮观的场面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,内心充满感动。这表明,我们国家拥有了强大的国防力量,中华民族任人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。


在激动与欣慰之余,我们更需着眼于长远发展,必须清醒认识到,一切发展的根本在于基础科学。只有夯实基础科学根基,才能在整个工业领域实现真正引领,否则将永远处于追随他国的地位。


为何基础科学如此重要?


封面新闻:您为何如此强调基础科学的意义?您如何看待基础科学和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?


丘成桐:目前战争形态正经历深刻变革,无人机等智能装备的作用日益凸显,而这些尖端武器的研发无一不依赖于数学、物理等基础学科的支撑。没有基础科学的原始创新与深厚积累,国家就会面临技术受制于人的风险。


目前,中国在基础科学领域尚未达到世界顶尖水平。我期望中国能够在五年内在数学等重点基础科学领域迎头赶上,十年内成为世界基础科学强国。唯有如此,中国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强国。基础科学需要长期投入和持续坚守,但我坚信,我们有能力取得最终的成功,这也是我们必须实现的目标。


实现这一目标,关键在于培养一流人才。我们需要建立系统化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,从中学生、大学生到研究生进行全过程培育。目前社会上存在一种观点,只强调“教育公平”而反对拔尖人才的特殊培养,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。国家发展迫切需要一批能够走在科技最前沿的领军人才,他们能够在基础科学、关键技术和国防工业领域实现重大突破,走出中国自己的科技发展道路。


阅兵传递怎样的中国形象?


封面新闻:您兼具深厚的东方文化底蕴和西方学术视野。从这种独特的跨文化视角来看,您认为今天这场阅兵向世界传递了怎样的中国形象?


丘成桐:今天的阅兵向世界展现了一个清晰的中国形象——我们真心追求和平,但也绝对有能力守护和平。


中国从古至今都不是一个热衷于侵略或殖民的国家。明朝郑和下西洋的时候,我们带去的不是枪炮,而是文化和交流。现在也一样,我们始终希望通过对话、而不是对抗来解决问题。


然而,历史也告诉我们,和平不能仅靠良好的愿望来实现。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,就无法真正维护和平,甚至难以避免遭受欺凌。一个国家必须有足够的能力保护自己,才能让其他国家尊重其立场,也才能真正为世界和平提供稳定力量。


这次阅兵展示的装备和军队风貌,正是在告诉世界:中国热爱和平,但也不惧怕挑战。我们有决心、更有能力保护好自己,并且愿意为世界和平出一份力。这不是炫耀武力,而是一种负责任的姿态。


对青年一代有怎样的寄语?


封面新闻:今天的阅兵场展现了中国的凝聚力,而国家的未来最终要依靠青年一代。您最想对当代青年说什么?


丘成桐:我希望年轻人既要认真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,又要开拓中国人自己的科学道路和方向。


现在有些年轻人学习了西方科学文化后,以为就是成功。但真正的进步,来自将中西方文化深度融合,在此基础上创新、突破,形成我们自己的方向。唯有走出自己的路,才能实现自身强大,更能在未来几百年间,为守护和延续世界和平贡献中国力量。

(来源:封面新闻)


个人资料:

丘成桐(Shing-Tung Yau),1949年4月4日出生于广东汕头,祖籍广东梅州蕉岭,美籍华裔数学家,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、中央研究院院士、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、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、香港科学院荣誉院士,哈佛大学数学系和物理系荣休教授,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兼数学科学研究所所长,香港中文大学致真交叉数学科学院创院院长,清华大学讲席教授、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主任、求真书院院长。


丘成桐1966年考入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数学系,本科三年提前毕业 [81]。1969年前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深造。1971年获得博士学位。1972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助理教授。1974年加入斯坦福大学,历任副教授、教授。1976年证明“卡拉比猜想” [85]。1979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。1984年任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。1987年加入哈佛大学,历任数学系教授、Higgins和William Casper Graustein数学讲座教授、数学系主任、物理系教授、数学科学与应用中心主任。1993年创立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并担任所长。2003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。2009年加入清华大学,历任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主任、求真书院院长、清华大学讲席教授。2020年任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院长。202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致真交叉数学科学院创院院长。


丘成桐的研究范畴包括微分几何、微分方程和广义相对论。1982年获得国际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。1994年获得克拉福德奖。2010年获得沃尔夫数学奖 [14]。2023年获得邵逸夫数学科学奖。

打赏作者
快速选择打赏金额:
支付方式:
打赏成功!感谢您的支持!
打赏失败:未知错误
加热金额 ¥
预计增加曝光量:1000
×
留言 (0条)
留言成功!
手机访问二维码
扫一扫手机访问